内容提要:
2017年2月27日,这是世界罕见病日的前一天,晚上18:30,由复旦大学生命关怀协会、风信子关爱、罕见病发展中心共同主办的观影沙龙及科普讲座“颤抖吧!神经!”
在复旦大学本部超市二楼多功能厅顺利举行。 讲座由电影的观赏、风信子关爱机构的创始人曹茜作为亨廷顿舞蹈症患者的家属分享她的经历,以及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鲁伯埙教授分享他对于亨廷顿舞蹈症上的研究三个部分组成,让听众从患者、患者家属、研究者三个角度来全面地了解亨廷顿舞蹈症。
讲座以纪录片《颤抖吧!神经!》的播放开始,这部纪录片是由16岁的美国女孩Kristen Power拍摄的。影片的开头,Kristen向观众抛出了几个问题:
“如果你能活100年,你会做什么?
如果你有50%的可能性只能再活6个月,你会做什么?”
Kristen的母亲在她9岁时被确诊为亨廷顿舞蹈症,原本开朗率真随性的母亲失去了精细运动和协调的功能,变得笨手笨脚,情绪波动大,有时陷入抑郁,有时又发狂暴躁,她在几年后去世了。而作为一种遗传病,Kristen和她的弟弟都有50%的可能性会患上亨廷顿舞蹈症。
仅仅16岁的Kristen面临着一个人生重大的抉择:是否通过基因检测来检测自己会不会患上亨廷顿舞蹈症,这是一个将会影响她一生的决定。
由于亨廷顿舞蹈症大多在30~40岁发作,且目前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基因检测也只能检测是否会患病,并不能准确判断何时发病与病症的严重程度,因此很多人不愿意去进行基因检测,因为“面对不幸,最常见的反应就是否认”。但这个乐于奉献、乐观又独立的女孩:
“我不会坐在那里杞人忧天,我要做些什么,我不要虚度光阴。”
“我一直都告诉大家我是一个所有东西都知道的人,
我不喜欢生活中有东西是我不知道的。”
她的继母说:“她希望更多人了解这个疾病,告诉大家:我就是那个有勇气揭开帘幕面对它的人。”
因此,Kristen决定进行基因检测。
影片的第一部分结束后,风信子关爱机构的创始人曹茜女士为我们分享了她的亲身经历。她的两个姨妈和一个舅舅都因亨廷顿舞蹈症过世,当时没有技术检测,甚至都不知道是患上了此病症,只以为是老年病。而她的母亲在2010年确诊为患上了亨廷顿舞蹈症。
母亲患病后,一直没有告诉在外上学的女儿,直到曹茜回家后发现母亲一年不见仿佛老了十岁才得知。医生认为此病症无法治疗,而随着母亲的病情逐渐恶化,她下定决心找一切资源做力所能及的事,帮妈妈过上尽可能正常的生活。曹茜了解到,国外的一些患者经过一定的康复治疗,虽然无法治愈,但身体情况能有很大一些改善。因此就让母亲每天进行早上一小时及晚上一个半小时的康复锻炼,坚持了两年,母亲的症状有所缓解,能够自己走出家门看人下棋、倒倒垃圾,曹茜说,能到这个程度,她已经非常心满意足了。
然而,在中国很多其他患病的家庭对此疾病的康复治疗远远没有到达这个程度。因为医生并没有时间去一个一个了解那么多的罕见病情况,因此通常都会直接跟患者说无法治疗,患者及家属也就不会进行康复治疗,病情无法缓解,只会不断快速恶化下去。曹茜说,因为自己的经历,对这个病有了更深的感触,因此希望更多类似的家庭能有一个正常的家庭关系,于是她便创立了风信子关爱机构,呼吁医生和患者能够对这个病症更加了解,制定更加合理的计划去进行康复治疗,希望能让此病从被认为不能治到当成慢性病来看,对症治疗,让患者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
曹茜介绍了风信子关爱机构目前为止的一些行动,包括出版相关书籍、用广播向大众宣传、进行患者救助等等。她说,机构更提倡政策上的救助,希望能够推动政府立法,给患者以生活保障、医疗保障,让患者了解自己的权益,得到自己应得的国家补助。
接下来,观影继续进行。影片介绍说,亨廷顿舞蹈症是被社会歧视最严重的疾病之一,虽然它并不会传染,但人们难以融入这样的家庭,在看到晚期患者时甚至会感到害怕。
而Kristen进行了基因检测,在检测过程中,她始终显得充满活力与乐观。她说在得知自己有50%的可能会遗传这种亨廷顿舞蹈症之后,“不想一直等到得到许可才去做什么事”,“花更多精力让自己过得开心” ,“不想再浪费哪怕一秒钟的时间,也不想浪费哪怕一天在生气、难过的情绪上”。她身边的人说:“她让我意识到,一个人也能为这世界做点什么。”
看完纪录片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鲁伯埙教授上台分享了他对于亨廷顿舞蹈症的药物研究进程。
鲁老师说,他对这个病研究了七年,在去年看到这部纪录片后也是深受触动。因为纪录片是从潜在患者的角度来拍摄的,而患者的角度和研究者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此前基因检测对他来说只是一个技术手段,而没有想过对于潜在患者来说这是会影响到整个人生的重大决定,诊断带来的影响是好还是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心理和偶然因素。了解到患者的角度也是对研究者的一种鞭策,因为患者之所以对诊断抱有很大顾虑,就是因为目前还没有特别好的治疗方法。但是尽管如此,还是有缓解的方法,从这个角度来说,早点诊断更加合适。
鲁老师说,该病是常染色显性遗传病,因此在父母有一人得病且得病的一方是杂合子(携带一个拷贝的遗传基因)的情况下,遗传的几率是50%。但如果得病的一方是纯合子(携带两个拷贝的遗传基因),那么遗传的几率就是100%。尽管研究称得该病的比例大概是万分之一,但是有些人有这个基因还没有发病或是没有去诊断,可能发病的变异基因携带者的比例估计会是几千分之一甚至接近千分之一。而且研究表明,该病并不完全是遗传,也有可能基因突变从而得病。该病也有一定好处,比如患者得疟疾、霍乱、癌症的概率都会降低。
鲁老师随后介绍了他为什么要研究亨廷顿舞蹈症,因为他读书时就对药物研发感兴趣,博士读的是神经生物学,于是就想挑战最难的神经疾病的药物研发。
他研究的方向是神经退行性疾病靶向药物,研究思路是靶向制药。由于亨廷顿舞蹈症是遗传病,而不像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病率更高的阿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症的绝大多数病人为散发,因此亨廷顿舞蹈症可以明确病症现象与基因变化的因果联系,有因果联系就能证明病因并建立正确的模型。并且由于可以通过基因检测确定是否会患病,还可以提早知道是否需要治疗。亨廷顿舞蹈症是显性单基因遗传病,由HTT基因exon1的CAG重复数变异增多引起(>36CAG),它主要由含过长polyQ的变异蛋白的细胞毒性引起,是9种polyQ疾病中发病率最高、遗传动物模型最多的代表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受控运动,是纹状体神经元特异性死亡导致。
在了解了这些信息之后,就可以产生几种研究思路。
思路一:致病变异蛋白的调控基因作为药靶。原蛋白变异后产生毒性,因此要让蛋白降下来。在人类干细胞分化精神元模型中发现可溶性单体可有效拯救神经元死亡,因此可以寻找可降低致病变异蛋白可溶性单体的基因作为潜在药靶。
思路二:致病变异蛋白下游基因作为药靶。研究发现致病变异蛋白功能非常复杂,影响了上千个基因的表达, 这些基因中富集了一些关键的信号通路基因,而靶向这些通路,可能可以治疗HD
思路三:致病变异蛋白本身作为药靶。即改变蛋白结构,使其毒性丧失。
这些都是鲁老师正在尝试的研究思路,目前都已经有一定进展。
本场讲座选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亨廷顿舞蹈症这一种罕见病。全世界共有六七千种罕见病,中国罕见病涉及千万人,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将目光投注到这些特殊的人群上。